乌拉诺斯之矛作为战列巡洋舰中的核心输出单位,其高额的对舰伤害与攻城能力使其成为舰队的中流砥柱。在搭配阵容时需围绕其火力特性展开,优先考虑生存保障与火力协同。前排需配置高护甲单位吸收伤害,中排可搭配具备防空或辅助功能的舰船,后排则以大矛为主力,辅以其他高输出舰船形成火力覆盖。技术值加点应侧重武器系统的冷却缩减与伤害提升,确保其周期性集火能力最大化。
由于乌拉诺斯之矛本身防御能力有限,需依赖前排舰船如ST59级防御战列巡洋舰或CAS066级巡洋舰承担伤害。这些单位需优先强化护甲与闪避属性,技术值分配上可侧重耐久提升。中排建议编入具备防空或能量伤害的舰船,例如卫士支援型或谷神星级战术驱逐舰,用于应对敌方战机与护航艇的骚扰,同时为后排创造稳定的输出环境。
火力协同方面,大矛的核心优势在于对大型舰船的针对性打击。可搭配雷里亚特级鱼雷护卫舰或澄海级重型护卫舰,利用其高爆发鱼雷或火炮补充对中小型舰船的清理效率。若拥有航母类舰船,可搭载专精对舰的舰载机如蜂巢守卫者或刺鳐轰炸机,进一步扩大火力覆盖范围。需注意避免过度堆叠同类型舰船导致战术单一,均衡配置才能应对复杂战场。
乌拉诺斯之矛的武器系统推荐优先加点周期集火与城防弱点识别,前者可提升爆发输出频率,后者增强攻城效率。通用火炮系统则优先选择炮管强化与炮管散热加强,提升基础伤害与攻击频率。辅助模块可考虑增加命中率或暴击率的组件,弥补其对抗高速目标的短板。其他舰船的技术值分配也需遵循前排耐久、中排功能、后排输出的原则,确保整体协同性。
实战中需注意大矛的站位与移动策略。由于其航速较慢且依赖阵型保护,应避免单独突进或暴露于敌方火力下。计划圈部署时优先选择曲率航行路径,并利用高速侦查舰提前探路。采矿与资源点争夺时,可派遣工程舰与运输舰混编提升效率,但需预留足够舰队保护资源点免受偷袭。
乌拉诺斯之矛的阵容搭配需兼顾火力、生存与功能性,通过合理的舰船组合与技术值分配发挥其最大潜力。持续优化舰队配置并适应战场变化,才能在高强度对抗中占据优势。